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2010年部分地区取消大学生村官报考公务员加分

[复制链接]
安永老秘 发表于 2010-9-6 07: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公文写作培训班
最近一些地方相继公布,今后大学生“村官”等六类服务基层项目的人员可定向考录公务员,不再享受笔试加分等优惠政策,原因之一是一些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加分日益泛滥,“你加我加等于大家都没加”,并引起舆论的广泛质疑。 & k0 W) o' {3 o& K; Z: H+ X5 M9 F

  “我们都是陕西省大学生村官,为什么其他省都能遵守自己的加分政策,而我们省不能遵循?”8月初,一些大学生“村官”针对今年陕西省公务员招录政策的新变化,在人民网的地方领导频道向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提出了上述疑问。

( c1 r) V# ~4 Y5 M( U

  今年,陕西省考试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再实行加分。

( ~" G0 V! g+ e. D

  8月31日,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对该留言作出回复,表示这一改变是因为“中央调整了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对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专设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惠政策”。

$ [. V( t. n4 [. X2 e5 u& k% S/ ]

  同一天,《陕西日报》也刊登文章,以陕西省委组织部负责人接受该报采访的形式详细回答了这一问题。报道援引相关负责人的话称,“过去的加分政策已经很泛滥了,你加我加等于大家都没加”。

' }. x- Q9 I W' }" l9 _- w

  该负责人道出了这样一个现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加分泛滥由来已久,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争议的热点问题。

; h) [; O1 h) ]! [8 {

  在新一轮公职人员考录即将到来时,如何科学设置公职人员考录加分的项目和分值,进而规范加分政策泛滥的问题,被摆在了各地招考部门的面前。

& o9 M+ y) \; e1 D6 y

  加分项目名目繁多,频遭质疑

4 s0 q. r5 k1 j9 R) a, z1 s

  在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前,一份公务员考试加分人员名单让许多考生大吃一惊,因为获得加分的人数太多了,17万报名的考生中,光因少数民族一项获得加分的考生就超过了5万人。

& P; X; |; ~' }

  其他的加分项目也不少,如“全国计划的西部志愿者”加5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云南省地方项目”获金、银、铜奖分别加4分、3分、2分,“三支一扶”(即支教、支农、支医、扶贫)大学生加4分,聘期届满的“特岗教师”加4分,革命烈士子女加5分,因公牺牲的人民警察的子女加3分。

" {$ b2 B4 k2 z! w

  类似的加分政策在全国许多省(区、市)公职人员招录规定中都能看到,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了部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近年来招录公务员或工作人员的公告及补充文件,发现可加分的项目共有十几种,主要可分为三类:

- T6 T$ x/ [5 M9 w' a0 g

  第一类针对基层工作经历,比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

% @3 D: G- _ a; W! s

  第二类主要与家庭因素有关,如烈士子女、配偶,因公牺牲警察子女等。

; {. p% E3 O# t, u# E( E" m0 {7 D

  第三类加分项目面向少数民族考生。

+ s2 u1 N+ R) T8 c- U! |! n

  但除了以上三类,某些省份还规定了一些特有的加分项。如湖北省规定,“对通过司法资格考试的报考者,笔试成绩加10分”。重庆市则规定:“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优秀论文获得者加10分,优秀论文提名奖获得者加5分,优秀论文入围奖获得者加2分。

t9 o( V( ]7 x

  这些加分项目所依何据呢?事实上,在《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等文件中,记者并没有查询到有关加分的规定,由此也导致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遭受诸多质疑。

& }# u8 O D3 K+ Y

  2010年4月,山东省泰安市公示公务员加分考生名单,有考生发现,公示名单中一些考生毕业时间为2009年甚至2010年,却因有多年基层工作经历获得加分,还有一些人将在城市社区、企业,甚至政府工作的经历也作为加分的理由。被曝光后,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新公布加分名单,10名考生的加分资格被取消。

! S1 J0 J% t; `; q

  一位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士对论文可获加分颇有异议:“论文很容易出现替写现象,谁也说不清楚,公务员加分应当和自身贡献相关,这种涉及评奖的论文加分如果监管落实不到位的话,很容易被操作。”

3 y$ p$ w! [. E* V$ e

  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子女可获加分等明显有悖公平的加分方式,更是受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

% E7 J7 E: p% B, d1 X

  一些地方少数民族加分超越法律规定范围,云南纠正

' x, ]* r% U" U! U5 b; p

  各种加分项目中,唯有民族照顾政策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中,其第2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 [( k z" [ S/ n2 }

  原人事部2007年发布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中也有类似表述:“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时,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 p4 Z! }( M8 ~6 j6 H5 r# P

  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不同地区对少数民族考生加分的规定存在差异。

$ H" }" E$ j5 Y0 W

  部分省份对加分考生的民族和报考岗位所在地进行了限制。如重庆市规定,仅“报考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的少数民族报考者”可以获得加分;青海省规定,“报考州、市、地及以下公务员职位的少数民族考生”可获加分;内蒙古自治区规定“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应聘人员”可获加分。

1 e& L2 f, M R

  有些省份则对所有少数民族实行统一加分,如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少数民族加3分”。

% H6 v m. U- ?% X) g& x

  有一些非民族自治地区也制定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比如安徽省对少数民族实行统一加分,“笔试成绩合成前在每科成绩上各加2.5分”。

$ J& k7 i# G/ {* c+ v

  由于少数民族加分出现争议,在个别省份还出现了政策调整情况,比如云南省。

2 r0 U8 \5 V' j- O5 x! D/ p0 D

  在2009年云南省的公务员考试加分政策中,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考生笔试成绩加10分,对4个特困民族笔试成绩加8分,对其余44个少数民族笔试成绩加6分。换言之,云南的所有少数民族均可获得6~10分的加分。2009年据此政策公示的加分名单中,少数民族加分考生超过5万人。

+ N8 O6 R; z: Y& H

  这样大规模的加分范围及分值引发了部分考生质疑。有考生认为:“公务员考试竞争本来就十分激烈,如此大规模的加分是否有失公平呢?”

# L* q% ~1 \( J

  还有考生表示,少数民族可以享受6~10分的加分,而在社会基层奉献多年的考生只能加4~5分,有失公平。

9 t6 }5 m5 M5 A! Z

  对此,云南省开展了调研。2009年年底,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回复网友“公务员考试加分是否有失公允”的提问时表示,“在今后的考录过程中,将深入调查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 |# ]% M8 `8 T6 z) w

  最终,据今年云南省的公告:“2010年对少数民族的优惠照顾改为加大单设少数民族岗位的方式,不再进行加分照顾。”

) v- u3 W! a! w; h7 C

  加分分值和方法“各自为政”,有些可累计加分

8 `: n3 d8 R! R) \% E L

  除加分项目繁杂外,加分方法和分值大小“各自为政”,各省(区、市)也存在很大差异。

7 E+ L, p$ a" _7 m& F3 O6 D

  如山西省和青海省对符合加分条件的考生笔试成绩统一加5分;陕西省、重庆市的加分分值范围为5至10分。内蒙古自治区的规定中,还有“3.2分”与“4.8分”这样的加分分值。

; g8 D$ }: p$ U, l( ~! \

  分值最高的单项加分项出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该区规定,烈士的配偶、子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除外)可加20分。同时,与大部分省份仅取最高分值加分的政策不同,宁夏允许符合“回族考生”、具有指定基层工作经历、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等五类加分标准的考生累计加分,最高可加20分。

. T, D" U, l4 O" v; B: Q1 q

  同一项目,在不同省份加分分值也不一样。在大多数省份,基层工作经历类项目加分分值为5分;宁夏回族自治区规定,在宁夏服务的“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人员服务满2年以上并考试合格的,在笔试成绩上加8分;在西藏自治区,对服务3年期满且考试合格的西藏“三支一扶”人员,笔试总成绩加12分。

B: l% N& G/ M- b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受聘到国家和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边境县,任职满3年及以上的加8分;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个人的另加8分,所以该项加分最高达16分。

( b2 L4 z- B/ g# [! t+ r0 Y( Q7 L

  还有些省份对基层经历加分分值进一步细化,根据报考岗位的级别不同予以不同程度加分。如黑龙江省对此项加分细化到了3个层级:报考乡镇机关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加15分;报考县级机关加10分;报考市地级以上机关加5分。

# x5 K0 @# v6 F m% R' V5 `

  湖南省也根据报考的属于县级以上机关还是乡镇(街道)机关分5分和7分两档。

: R P4 |: @7 N

  而云南省和山西省则不进行区别处理,统一加分。

! a5 ^) s0 t& C% o$ x

  广东省是加分项目数量最少的一个省,规定仅由本省招募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可以加分,并且规定“自服务期满之日起3年内报考我省公务员”才可以获得加分。

! M" T6 H% W4 r

  天津市也有类似规定,但范围更小:“本次考试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1年内参加公务员招考的‘三支一扶’天津生源的大学生和‘西部计划志愿者’天津选派的大学生以及2010年聘任期满且考核合格的获得市级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适当增加笔试分数,分值为5分”。

7 E; P* T( I1 _: q. `5 q* O' z

  而在另一些省份,如黑龙江省和安徽省,对基层工作经历加分的规定则是只要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即可加分,并且没有对报考时间进行限制。

4 O$ {' R7 u/ R& y7 u

  陕西省的公告中,也规定“对到城市社区工作、服务满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参加县级以上(含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总成绩加5分”。

; a. C# p8 B% y- B5 P& M. i+ ]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省份公务员考录没有规定或取消了加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上海市公务员考试一直没有加分政策。另据江西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江西省原来对“三支一扶”、司法考试证书等项目有加分,但由于加分政策从总体上没有得到预期效果,因此取消了加分。

5 Y9 F! H, w W& ^# g& Z

  加分存废之争

1 i9 x. a. L; y$ v6 G. l3 F4 ~, p7 w

  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加分项目和分值,“牵连”了公职人员考录中的整个加分政策。

( |; j9 Z+ l6 {$ ^6 q6 D

  有学者认为,加分政策利大于弊,治理的方向应主要针对法外加分和加分操作层面的问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熊传荣认为:“在《公务员法》范围内,加分只要是公开的,就是公平的。”

, r, J4 A7 Q/ L% T3 E5 M$ B

  熊传荣开设的选修课“国家公务员制度”在武汉大学校内颇受欢迎。他认为,公务员招录应遵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八字方针,“如果加分政策在招考前已经通过政府公开,考生考前都已经知道此项政策,那就是公平的”。

7 e2 @! @% H3 Z" U8 l: D1 H7 @5 C9 I

  也有不同意见。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教授表示:“对于公务员考录加分,坦率地说我不太赞成。公务员考试是一种职业竞争,职业竞争应该更加体现机会公平。”

3 |' b. P) m* g$ V# P

  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机会公平就是指,在公务员考录中,对任何人而言报名的门槛都很低,准入标准相同,并且在同一考试面前,起始分数平等。“公务员招录就是职业竞争,职业竞争有自己的特点,单位招录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要更考虑考生对岗位的适合程度,而不是其他背景因素。”

5 H6 k( s; ?0 Z

  许耀桐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加分分值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应该加分。“不能说加20分就是不合理,加5分就合理。合理的分数该加就加,不合理的1分都不加。”

" h3 R% y8 `7 Z" i! y: Q( z) j

  他表示,针对有工作经历的考生,不一定需要采取加分的方式,也可以另外“照顾”,比如在试卷中,设置能体现工作经验的题目,在面试中,也可以增加这方面的考查,在分数同等的情况下,可以对有工作经验的考生优先录用等。

m- p; v' y' a/ x( ]0 C0 K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丕一直很关注加分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情况。他认为,公务员考试一旦加分,就容易出现造假的问题,并可能趋于泛滥。

- r: C. c/ I" Z0 u

  在他看来,加分其实就是搞特殊化。“针对特殊人群可以用其他办法进行照顾,而不一定要采取考试加分的方法,比如设置一些特殊的岗位进行另外招考。在考试层面上还是要让考生平等。”吴丕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粉丝

79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