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巡视制度很热门啊,原来好多人都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清楚了,相关评论文章很多,所以对你写论文来说不差素材啊.
& c" M7 T6 v9 r7 T. O1 y
. e. s: z8 G/ L9 H0 q 人民时评:“秭归巡视”还需继续晒账本
/ b5 e7 n8 u4 w( X: F% Q) C! b; ^7 b k' B) ^& b) ]& {% C
“公务接待”的潜规则水有多深、漩涡多大,正在一次次的曝光中浮出水面; V$ |+ ~4 T9 J9 u0 m) i$ J/ Y
N% M( d B! u) V' d6 L* R% c
被媒体曝光的“20天花费80万元”的湖北省第六巡视组,大概能松口气了。17日,湖北省纪委向社会公布了调查结果,称该巡视组在秭归县巡视期间,开支总额11万余元。所谓的“80万元账单”,实则包含了当地其他方面开支,是当地在借巡视组名义报销其他费用。# l0 X+ R* X! d& j( q
. Y9 H5 J; T1 O4 f7 n. F: y 至此,“背黑锅”的巡视组脱了干系。然而,“秭归巡视风波”就可以画上句号了吗?
9 A! S9 g3 J' C/ L6 G6 e& p$ c9 C( o5 c/ q8 R( }: u( I' F
那份“80万元账单”,并不是网友随便伪造的,而是源于《县委办公室关于解决省委第六巡视组进驻秭归工作经费的请示》。根据“请示”所列,巡视组在秭归期间的开支共计80.19万元,涉及五大类开支名目,巡视组的各类花销中,包括酒112056元,香烟35550元,衬衫8100元,4万余元的15件运动服等。) M7 q6 I8 h0 k- H/ `. O) h
9 S; y" _ ^9 _) X, p# u 这让人不禁追问:调查结论显示“巡视组未收受手机、照相机、平板电脑、衬衫、布鞋等物品、礼品”,那这些出现在县委正式报告上的名目与费用,到底用在何处?( i& n' r8 |- _. J& H h" \( Q
: H+ Z6 J: J* K9 {/ X% R l
此前,秭归县委方面出具的一份官方说明称,“80余万元”包含了“历年及今年以来县委办接待上级领导,外来客人以及来秭归开展对口支援所发生的费用;添置办公设备的费用,购买接待酒水的费用。”这样的解释难以服众。正常的公务接待是必要而允许的,按“一事一审核”方式,何至于要追加历年公务接待费用?又何至于把“办公设备费用”与接待费用“打闷包”?如果不是违反了财务制度,就是背后有猫腻,借公务之名行地方私利之实,甚至成为腐败的保护伞。- V, }5 @ u5 O' x
+ Y, n8 n, B% s. ~0 ?% m, | 其实,无论是中办、国办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还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及巡视制度要求,对公务活动及接待标准都很明确具体。那些一望即知明令禁止的礼品、物品,居然如此不加掩饰、大摇大摆现身于申请报告中,我们所能找到的合理解释是:“关起门”来,大家都有一种默契,钱倘若花在了领导身上,花在公务接待上,再多,也“合理”,“师出有名”。- p! W0 ^- b- d2 t! o; L
* H; Z' P! W3 J9 B$ I 这种“默契”尤其让人震惊。“公务接待”的潜规则水有多深,已经在一次次的曝光中浮出水面。正是从山西古城平遥一年公务接待10万人次的“接待之痛”中,我们看到了现行行政审批体制下的无奈;正是从江苏海门市审计局被网络晒出的“3年近百万元公务接待费”中,暴露出公务接待被异化成某种“礼尚往来”与“公款社交”。而这一次,又让我们感到了“公务接待”背后的种种问题。
) W1 |; A H% {. k1 y4 q- j7 z6 Q7 C+ K9 ~% A* M
如果不是意外“走光”,秭归县这份内部的经费明细表,公众绝难知晓。可以肯定的是,即便呈现在外界面前的“三公”账本,也一定是要么笼统模糊雾里看花,要么巧妙伪装移花接木——而这种现象,同样让人担忧。6 ?# e* t& O, q' z, j0 W5 Y$ H
& S% M8 d. ^* @# e# M* _ 湖北省纪委在调查中说,对当地以巡视组名义报销其他费用的“错误行为”,已责成当地调查处理。我们期待着那70万元的账本能晒个底朝天,真正“分清责任”,更期待公务接待能从潜规则中突围出来。(陈 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