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体制、新闻观念、新闻运作都面临着新的调整和转变。在这一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新闻理论,对于新闻战线的同志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无疑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从学习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当代价值,撰写好新闻稿件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5 _! i: ~$ h2 c* | _- E6 l5 m
8 c7 f2 c; C/ S# [$ _9 _一、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当代价值+ E7 [9 y, o" w* T
+ m# t. l W3 y& v
毛泽东新闻思想是毛泽东关于新闻传播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作为党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毛泽东新闻思想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基础,并在几十年党的新闻实践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N; L1 A. n' f$ }4 X
$ |' m% K$ u1 g3 A- h1 D(一)始终与党在一定时期的目标一致——新闻工作的根本特性
0 H3 q5 @3 U, x% R
! X) ^. k( Z6 H3 s3 E新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它的根本属性是由它的根本性质决定的。% c! k" a, e+ X; z
, K8 F; F& S0 B+ S E+ r
毛泽东认为,新闻工作“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时调整宣传重点,为党的各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这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核心环节。这一理论对当前新闻战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 `% W% U! d! u" ~
& I8 {$ S# x1 P7 i; A- P% G毛泽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中国化的过程。他认为,新闻的党性原则实质上是要求党领导的报纸、广播、电视、出版物,始终与党和人民在一定时期的革命目标保持一致,始终贯彻和体现党和人民的利益、愿望、要求和意志。9 d" T% a. W2 v+ w' N
& ]" p" S0 ^8 Q, L: B2 f) d
毛泽东早在五四时期就主编了《湘江评论》。以后的几十年,他一直参与和领导着党的新闻工作,并把它作为整个革命事业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总是把新闻的宗旨与党的路线方针连为一体,强调“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新闻工作的“使命”。' k8 r% v2 N6 j( Z; `
0 o7 u* W C3 n* [& I
而他自己的实践,则是最好的证明。" u" H7 D1 `( ]$ g
! r4 w. g/ J' I+ B- z4 `
19世纪20年代,毛泽东主编《政治周报》,在“发刊理由”中他开宗明义指出:“为什么出版《政治周刊》?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30年代,他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写的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中,也指出:“《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解放区各种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关心得更加具体。《新中华报》改版一周年,他专门写文章,指出该报第二年的政治方向就是“强调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乌烟瘴气”。之后,他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发刊词”,指导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其宗旨都是为了紧密配合党在战争年代的中心工作。
& p) b9 y$ b/ c$ {1 ^! l& L
3 H/ C# |% \# Z% J5 a毛泽东坚持把实现党的路线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使命,是深刻体会到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的。1929年,他为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写的决议中就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1948年,他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再次强调:“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毛泽东已经把新闻工作看作是党的整个革命机器的“发动机和传送带”。. ]0 O0 g2 p" g% p x
2 Q% b' ?9 T( _4 j% V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在主张新闻宣传始终与党的路线保持一致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迁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及时调整宣传的重点,以保持新鲜的活力和强大的威力。* O1 V4 `4 k7 Y+ d* X. E* d% Z! G7 _& `" c
9 H. n* `2 I$ S2 u9 G3 `
大革命时期,他强调党报党刊要为扩大红军“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促进革命高潮”服务;抗日战争时期,他要求新闻工作要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加强统一战线服务;解放战争时期,他则指导新闻宣传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根据全国即将解放并将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明确而及时地提出:“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无疑给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以极大的启示。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我国新闻工作,依然是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发展下来的。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于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党的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党报党刊不能随意发表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否则,“党就要涣散,就不可能统一,不可能有战斗力”。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强调“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他们的见解与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从精神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2 V+ T; \. U4 _$ X2 X$ s, ?% L
7 _6 ~& t$ Z6 @1 n6 J+ ^ c现实生活中,人们时常能够发现新闻宣传有偏离或违背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地方,这些东西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消极的不良影响。今天,当人们重温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时候,应自觉地把那些不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的东西纠正过来,这是学习和贯彻毛泽东新闻思想最有意义的行动。
9 {# B9 c! z7 F* ^8 J8 V2 w$ k9 O8 R3 c* ]
(二)反映和指导经济建设——新闻工作的新使命0 E0 E$ f% N( a" Z' y3 v1 T
' ^3 ~( r9 D" H6 P$ V, b6 ]
历史毕竟前进了,时代毕竟变迁了。中国已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新闻工作应该积极地跟上这一步伐。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许多论述,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
. N6 g" c. s; S" q$ v4 C: I+ E
' Y. f1 {& x, Y5 e% n* n% O: U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总结讲话中,毛泽东说过:“搞经济建设,还要靠报纸,要使报纸在经济建设中,在整个工作中起很好的作用。”配合和宣传经济建设工作,已成为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新使命。* G& e7 y+ Q5 ~' _
( u0 e/ e4 d7 ]: B! [+ p/ D毛泽东是重视新闻媒介宣传报道经济建设工作的,即使在战争年代,也是如此。1933年,他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认为,“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这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同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首次提出检验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是非的生产力标准。
& n) y$ I* _; b: w! C2 P$ D. m5 O4 h: c& F1 k" J6 x( v; z) l
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更是告诫全党要集中精力抓好经济建设,包括新闻宣传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中心。1958年,他还清醒地提出了“我们既然热心于共产主义事业,就必须热心于发展我们的生产力,首先用大力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毛泽东认为,新闻宣传应发挥推动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延安时,他在陕甘宁边区一次座谈会上讲:“我们有很多的政治经济工作,如果办好报纸,就可以使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报纸这个东西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反映和指导”,这是毛泽东对新闻功能的一种表述。“反映”是报道事实,传播信息;“指导”则是通过新闻传播,引导广大群众为国家、人民和切身利益奋斗。“反映”为了“指导”,“反映”中蕴含“指导”;“指导”建立在传播和“反映”的基础上,表达着“反映”的本质。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殊功能就体现在这里。解放前,毛泽东主张报纸要“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解放后,他强调一切新闻媒介,都必须服务于生产建设,认为报纸应多报道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生活,应多反映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相关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在毛泽东看来,一条很好的新闻,“比我们讲好多话还起作用”,“经过报纸把一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
! D0 ]" s' `+ I; n: X% _8 E4 F) j; G
事实表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把新闻工作纳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轨道,是一条基本的经验和基本的规律。苏维埃政权一成立,列宁就鲜明地提出报刊要“由主要报道政治新闻的工具,变成对人民群众进行经济教育的重要工具”,强调“生产宣传应当重新放在第一位”,报纸要“减少政治方面的篇幅,扩大生产宣传栏”,以“影响党和苏维埃机关的全部工作,使它们用更大的力量来进行生产宣传。”他甚至还提出“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的口号,申明新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重要性。
% B1 S: K( D) d7 W& [ \6 c+ V% m. L1 }" `; b
当前,中国正从事着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突出报道经济建设,则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应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的新思想、新闻观念、新经验和新做法,积极引导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大业,这是新时期新闻战线神圣的使命,也是新时期新闻战线得以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契机。 X% ]9 ~1 h. [# K
8 ^, g% F1 E7 t2 u% Z0 g
(三)群众喜闻乐见——新闻工作的客观标准
# e9 t2 Z4 `" ]: B& A
- Z# A, g, D/ [2 f$ \0 g5 H新闻工作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毛泽东曾讲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方法的一系列言论,同样充满了智慧和科学精神。
* @2 z& \' L0 v8 D8 Z) ^8 X2 M& A7 S; W. E+ m1 ~) o, Y/ O3 X
在一次与新闻出版界代表座谈时,毛泽东曾颇有见地地指出:“报纸是要有领导的,但是领导要适合客观情况,……群众爱看,证明领导得好;群众不爱看,领导就不那么高明了吧?”在毛泽东眼里,检验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客观标准,就是群众是否爱听,爱看,喜闻乐见。不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再正确也是没有力量的。
3 n6 L6 `- r" W* Z6 o( @
# x) h5 o, \+ K新闻一般说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一是接受,“传”与“受”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新闻传播不能缺少受众意识,因为“人民的信赖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报刊就完全萎靡不振”。
$ d9 w& ^! I. i0 r
2 c+ ~! h7 j. @7 {- T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使新闻媒体必然处于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新闻也要具有一定的商品性。因此,学会赢得读者和听众,不仅是新闻宣传的一种必需,而且也是新闻事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才能把新闻办得群众喜欢,便成了每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 U$ Z; z& f& Q- w; ?. m# \" Y7 e% Y5 g) n! K
毛泽东主张新闻用事实来说话,1925年,他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说:“我们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是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毛泽东多次指出要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严禁撒谎。他认为“红军缴枪一千说一万,白军本有一万说只一千”,“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解放后,他也一再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问题。1959年广东大雨,他批示“要如实公开报道。全国灾情,照样公开报道,唤起人民全力抗争。一点也不隐瞒”。他曾明确提出:“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在毛泽东看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党性原则的基础,是新闻得到群众信赖和喜欢的最根本的保证。列宁说过:“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要向公众全面报道和阐明真相,不浮夸、不武断、不造谣、不作见不得人的私人报道”。毛泽东忠实地继承了列宁的这一思想。
# ^% G. x/ v: X- G! N7 L# l' k5 M2 z1 N/ A5 y: ^
当然,新闻真实并不是有闻必录。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眼里,“真实在飞跃,真实就是发展,真实就是冲突,真实就是斗争,真实就是明天”。所以,毛泽东认为新闻宣传要有倾向性,文字和材料都要有鼓动性,新闻在传播事实信息的同时,要能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和指导功能。他反对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就反映什么。主张新闻媒介要捕捉和选取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的典型事例来加以真实地报道,善于将正确的舆论导向寓于大量的事实报道和信息传播之中。; O$ J# b5 `4 J P0 P: e0 C
" h) R% V9 A4 ?( H- U毛泽东高度重视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他曾讲到:“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和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说的重大发展。
+ h; w/ X. e' }+ Z" E- r f1 r! b+ y
毛泽东特别关注读者的作用,认为办好报纸,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得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闻宣传的一切功能,都是在读者、听众的接受中最终实现的。毛泽东把读者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这是唯物史观精神在他新闻理论中的出色反映。* E, x; l3 y {% I. Q) }
, q% h2 C" ]" Y) F. Z
新闻报道的文风也是毛泽东历来所关心的。他认为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是文章应具有的特点;报纸要“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他希望“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新闻宣传要内容丰富,尖锐泼辣,有朝气,敢于为群众讲话。不赞成“用钝刀子割肉”,“半天也割不出血来”。他希望新闻宣传要“软”“硬”结合,既有思想,又有趣味性,要勇于“标新立异”,要考虑不同的读者层次和接受习惯,形式和内容都要“多样化”。毛泽东亲自撰写和修改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消息、述评、社论、评论、广播讲话等,那文采飞扬、活泼生动、简洁明快,机智幽默的文风,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至今仍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j3 Y& w# e* F+ r5 G8 }
9 r; L4 q, S9 ] y8 d' E* L6 Y" _
毛泽东新闻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属于过去的年代,但是它的当代价值却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毛泽东新闻思想在新时期还在丰富和发展,它并没有终结对于真理和规律的认识。新闻战线的同志,只要以毛泽东新闻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就能够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世纪登上新的台阶。
# [7 s2 K% g4 D3 R! x; o( R" ^5 v1 D% T0 p* ]! |: y
二、怎样撰写新闻稿件
. b% o0 y$ f. E, j" {$ m
. w8 ]6 _8 S1 ~(一)新闻的定义:
6 t: ^7 {9 \) }5 _. P5 c/ l( y% \, E. m% {$ L9 J" T4 v2 Z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新闻,是指在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发表和播出的、向人们陈述一件最新发生的重要事情的文章。符合新闻的定义,必须是最新发生的重要事情。比如,由一篇新闻,题目是黄楼镇迟家村千亩银瓜基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内容是这样写的:2009年6月19日,从黄楼镇传来喜讯,迟家村1000亩银瓜生产基地喜获绿色食品认证证书。时间、地点、事件就都包括了。
, g) N+ `5 L( E; W% M8 D* j' w/ m" L6 _) `' ?! H7 {5 a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人物专访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最常应用的一种新闻形式,我们今天所说的新闻就是专指消息。: n* M4 h+ u! \
' \) D" }$ j: }& q5 w
(二)新闻的特点
4 x+ a4 d9 G5 g% L( P" o6 L% T6 b
* A3 k8 F0 O( [6 l" P7 T* ]! B要想写好新闻稿,必须先了解新闻这种文体的特点。( t' t/ j7 F4 ?9 T0 j! }' i+ d
' \6 a, c; r% s( U, s& G( s6 M首先,新闻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要把一则新闻准确地告诉别人,就需要在文章中写明这些要素。当然,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新闻的写作中,这五个要素并非要一个不少地罗列出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加以变化。其中,时间、地点、事件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有一则新闻:青州市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启动。开头是这样写的:7月11日,青州市玉米良种补贴项目工作会议在市农业局会议室召开,标志着我老秘网市玉米良种补贴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X) |1 g* t0 l. C3 s$ V
4 X) i2 H( C5 e" n/ c+ C
其次,新闻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前三者是必不可少的,每一篇新闻在结构上都应包括这三个部分,而背景和结语则可视具体情况决定其取舍。. v4 j+ O4 O( f8 y( W( u
1 f+ w0 `8 p S' f7 v$ U& K4 B ^$ y
第三,“短、新、真”三个字是新闻的基本特征。% Q( u" w: a& L/ b# e4 y7 u
0 E" T. X) k! f8 ~+ l! O(三)如何写好新闻稿
; K3 o1 h% Q! t" ^4 L' Q
" V+ O7 Y8 r9 c6 M1 w综合以上内容,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征等方面考虑,要想写好新闻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a( T9 Q! F% e# w1 A$ G) c' C
8 z2 k; n6 f8 J: j& u第一,所写的内容必须完全真实。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向人们准确地讲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而这些重要事件可以影响甚至主导人们的行为,因而产生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新闻基本特征的“短、新、真”,“真”放在最后,其实就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2007年7月份,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一则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点使用废纸箱为馅制作小笼包出售的新闻,节目一经播出,随即引起巨大轰动,京城百姓甚至全国人民人心惶惶,对包子望而却步,不敢再碰。最后经调查,这是一则假新闻,相关人员也受到了法律严惩。但是这则假新闻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却是一时之间不可收拾的。
+ |# n2 x9 f c6 E' |
3 X1 K, i, q; {4 }第二,对事件的报道要迅速及时。新闻之所以称为“新闻”,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新”,能及时、迅速地把最新发生的事件告诉给人们,否则,一旦过了一定时效,这个新闻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老新闻工作者朱穆之曾打过一个比方:“新闻是易碎品,过了若干时间以后就没有大用处了。”所以,新闻报道一定要及时、迅速。
. ~: y5 I: I q [5 n
" D( a8 l/ B/ B- p/ V当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各新闻机构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中外记者也就是把“速度”当作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个战术。比如,1984年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新华社极迅速地向国人和世界报道了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消息,比美国的美联社和英国的路透社各快了20分钟和15分钟,受到国际新闻界的广泛赞扬,被誉为新华社在奥运会上“也获得了一面金牌”。新华社在报道美军空袭伊拉克、科索沃局势等新闻中,其报道速度与世界其他著名通讯社不分先后,同步进行。这其中包含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是不难看出的。这些都说明,写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
" T1 q2 p0 A( U2 n9 `# G; G! L: g# L2 f; h
第三,报道的内容要新鲜、可读。此处的新鲜含义有二:一是指别人没有报道过的;二是指能给人以鲜明印象的。有新的启发作用和价值的(这里也包括文字的新颖、生动、活泼)。新闻只有是新鲜的,才能具有可读性,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同时,角度也要新,要选择新的报道角度,发掘新的东西,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印象。有人说,“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n. m% H, x5 h( K5 r7 ^$ D
$ I! F& d3 G7 J ], n6 z7 E3 Y第四,定稿的篇幅要短小精悍。新闻要求“短、新、真”,“新”(及时、迅速)就决定了新闻稿的写作不能事无巨细,“一览无余”,否则,“鸿篇巨制”完成之时,新闻也早已成了旧闻,毫无新闻价值可言了。这就要求写作时对事件涉及的材料大胆取舍,抓住问题的关键,舍弃次要材料和背景材料。写完后再“砍几刀”,忍痛割爱,将内容置于最短的篇幅中。9 L: Q$ U3 r. c6 L- m
i8 b4 p3 u& s. |第五,拟定的标题要精辟引人。标题是一篇新闻最先被人注意的部分。基本上可以说,读者看不看一篇新闻,在读标题时就已决定了。好的标题可以马上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对新闻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新闻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有多行性和层次性,往往有三行标题,分别被称为引标、主标、副标。& i, K, T' ?3 ~7 P9 [
3 L+ x" R3 }7 p' t: P四是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先作出评论性结论,然后再用具体事实来阐明。如“今天,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专利法正式生效了。从此,脑力劳动成果被无偿占用的历史在我国宣告结束”。(新华社北京1985年4月1日电)
% |7 q8 r! f z" N' _4 B3 V% U e( l Q
五是引用式。引用消息中人物深刻而富有意义的语言作为导语。如“俺种了两个大棚,每个大棚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4月16日,在黄楼镇迟家村千亩银瓜生产基地,村民李英采摘着银瓜高兴地说:“政府不仅帮着通上电修了路,还注册了弥河牌商标,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是‘品质农业’的扶持政策让俺腰包鼓起来。”(青州品质农业文章)
3 C5 E5 S' `( ?; U7 }* s+ @+ F, c, k7 x; K0 Y0 Y9 n
第七,主体的展开要清晰有序。主体部分要将新闻的详细内容显示给读者,尤其是一些事件比较复杂的新闻,头绪多,层次多,如果不好好地安排逻辑条理,就会写得杂乱无章、漏洞百出,就不可能是一篇好的新闻稿了。; u r" W8 S% l" c) g; o
$ T; @8 c& m8 L7 v! o# R. d要做到清晰有序,就要分清事件的主次,材料的主次,然后进行安排。通常要将最重要、最鲜明的材料放在前面,这样才可以突出中心,给人以鲜明印象;次要的材料可以放在后面,并根据需要确定其取舍。
2 ], o" F! s- {; ^, ^% H1 D& v& v7 W+ i$ \" f! N6 F7 Z7 B
要做到清晰有序,还要注意在叙述事实时要直截了当,干脆明白,不能含糊其辞,尤其是主要材料,要准确、具体地把其内容讲述出来,不可过于抽象。
1 L0 t& L3 c/ x6 s; t* \
1 w' O' n8 ?7 R+ _# Y& V当然,要想写好一篇新闻稿,仅从上面几个方面来做其实还不够,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判断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广博的学识知识等。实际上,农村中许多热点问题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农业报道必须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才能使农业新闻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和鲜活的生命力。从社会的角度看农业,深入挖掘农业内部具有社会意义的新闻。找准农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广泛介入社会生活,拓展农业新闻的报道领域。1 Y2 e3 L' [) P5 W7 s& l" l
) v8 ]( y% V3 i" O: H1 g现在,通讯方式非常发达,写好了以后,只要一点鼠标,就能发出去,不用邮票,不用看编辑的脸色,登不登在你,写不写在我。只要持之以恒,不怕碰壁,不停地写,就肯定能够成功。记住四个字,“凡事用心”。文/樊光湘
/ J$ |1 L' P+ f% v1 F Z% \; k7 X5 h/ {* a# d3 T) Q) o,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