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好文章则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不准确就会含含糊糊、不知所云;不鲜明就会遮遮掩掩、若明若暗;不生动就会枯燥难耐、味同嚼蜡。应当指出,“党八股”、“官八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泛滥成灾,而它们的基本特征就是与准确、鲜明、生动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我以为,在当前的情况下,清理“党八股”、“官八股”要突出如下“三戒”。
! M6 ?9 M/ d' H/ |8 q, C
. m) Y$ ~6 Y6 q1 V1 |1 u一戒“浅入深出”。郝铁川先生曾谈到作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深入浅出”,其特点是将深奥的道理讲明白,将复杂的问题讲简单,让人们听得懂,记得住;第二种境界是“深入深出”和“浅入浅出”,其特点既不能化繁为简,也没有反简为繁,不过充当了传声筒而已;第三种境界是“浅入深出”,其特点是将浅显的道理深奥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人们听不懂,记不住。显然,第一种境界代表高明,第二种境界代表平庸,第三种境界代表灾难。
8 Y! K$ s |: X6 v
; ~" O* t9 q7 s- ?7 Q" n, s8 U清算“浅入深出”, 即反对将浅显的道理深奥化,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是我们今天的突出任务之一。我曾有幸读到某基层单位某年要完成的五件“实事”:一曰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二曰要坚持干部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三曰要坚持外地经验与本地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四曰要坚持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五曰要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等等。且不说对于一个基层单位来说这五件事情算不算“实事”,有没有可操作性,单是它们的含义就大成问题:制度、体制、机制各是什么含义?它们是什么关系?制度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是什么意思?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又是什么意思?所有这些问题恐怕作者自己也说不明白,而说不明白的东西能够听得明白吗?听不明白的东西能够做得明白吗?
* ]+ v* p& n+ e% R: S, k
4 }" S4 M- `" @6 d+ b# H不少文章喜欢讲一大堆不明不白的话,喜欢讲一些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话,甚至喜欢讲一些连自己也不懂的话,这不是咄咄怪事吗?
& W1 [+ B+ _7 _" E/ X: Z r# y( H1 T |% I" k& Q5 r
二戒“一地芝麻”。。5 V% g! }# \! L, r2 x. M; K
' T- K4 b; R1 t1 h( `6 J7 J
三戒“同义语疯长”。在一些人的文章那里,一方面是内容日见贫乏,思想日见空虚,另一方面却是同义循环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弄得读者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例如:以甲为原则——以乙为准则;以甲为中心——以乙为核心;以甲为标准——以乙为基准;以甲为主指导——以乙为主导;以甲为突破口——以乙为切入点等等。明明是布置几项日常工作,却要给它们戴“官帽”定“级别”:上班成了基本方针,开会成了根本任务,接待成了最高职责,喝酒成了最大关键,征求一次意见成了重中之重,组织一次合唱成了战略任务。
, W/ q! a8 _$ v( g! b# \$ e3 j* N( d: `. E3 P1 w* Q
词语如此这般“疯长”,表面上丰富多彩、绚丽之极,实际上却造成了不小的危害。危害之一是带来了不少矛盾:原则后面有准则,到底以谁为据?中心后面有核心,到底以谁为主?指导后面有主导,到底谁重要?突破口后面有切入点,到底怎么干?此种似是而非的表达,给人带来的只能是困惑。危害之二是模糊了内在的逻辑:真正的重点在哪里?真正的关键是什么?真正的原则是什么?读了那些君子的文章,你的脑子定会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5 t; @7 j) X' w4 G" Z" M* C! N! E0 I% j% a# I
反对“党八股”、“官八股”,当然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但我以为,一戒“浅入深出”,以除“伪鲜明”,二戒“一地芝麻”以除“伪准确”,三戒“同义语疯长”以除“伪生动”,应当是当务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