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调查研究与写好调研报告
0 p$ n! x5 e9 g2 q) u在机关工作的同志,都要搞调查研究,也都要写调研报告。但要搞好、写好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里就把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拿来与各位交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想从三个方面入手:①什么是好,说说自己的看法;②怎么做好,谈谈个人的心得;③如何写好,讲讲多年的体会。
% ? \$ i" U$ C7 d; q6 Y- [ 一、好的标准 9 R8 @+ ~: R! A9 ]3 v
何为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金子就会发光、铁蛋子只能生锈,好东西总有它的独到之处,所谓胜出必有所长。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我觉着这个“好”应该满足“三个三”。
" M/ X( M; r2 O0 d, n3 {4 Z 1.从事情本身看,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分析透彻,事儿摆得清楚;二是观点正确,理儿讲得服人;三是建议可行,招儿出得高明。
' N2 K' J8 v6 H' i 2.从现实需要看,应该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紧贴中心,您得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说事,偏离了中心,就是在干瞎账活;二是决策需要,您得围绕领导关心、事关大局的大事要事开展工作,也就是说,要站在领导的角度、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自觉地替领导摸情况、给领导当参谋,这样您的工作才有价值;三是社会关注,就是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搞调研,用我们的调研来反映真相、用研究的成果去解惑答疑、用可行的建议去促进工作。
( H, Q r+ w; o$ z3 j' W5 e 3.从工作成效看,应该达到三个效果:一是领导认可,领导给您做了批示、留了墨宝,说明您的调研有价值、您的成果有分量,进一步讲,如果您的东西能够引起高层重视,转变为党委、zheng/fu的决策,那可就是上乘之作了,假如您一年能够推出三五个这样的成果,您在领导心中的位置可就不一样了,说不定哪一天就给您个高升的机会。二是社会公认,您的成果被报刊刊用了、被内刊转载了,说明您的探索是有益的、您的研究是可取的。别小看登报纸上杂志,没有独特的角度与观点,媒体不会买账、内刊也不采纳。刊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价值、代表着成功。三是大家赞同,自己说行不算真行,大家说好才是真好。同行们给您挑大拇指,甚至社会上的人都觉着您的东西不错,才说明您确实是高、实在是高! ' O% B- G Q& R
二、做的要领 ! d$ o& L) N) s$ p8 Y% V
怎么调研、调研什么、不调研什么,什么时候调研什么,是有所讲究的。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9 r7 A8 I* c8 l X& E
1.重要的前提——上心
) c$ l5 g" `# Q 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对机关工作者或企业文秘人员来说,它虽然不是第一位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它对您不重要。如果您对自己的要求仅仅是很好地完成日常工作,那您对岗位要求的理解还是浮浅的、欠缺的,更有意义的事情是通过对工作情况的深度开发,还原事物本相、查找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所以别拿着调研不当回事。我的看法是它对岗位职能的发挥和您个人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远比日常工作本身要大得多;它需要的功夫,也远比鼓捣现成事要硬得多。调研与您的本职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将调查研究默默然挂在心上的良好习惯,从起点上就融进调研的意念,并用缜密的观察来洞观其变,随时跟踪动态、收集素材,那么您的工作就会主动得多、有效得多。 3 C1 \/ _5 Q0 I8 P: \% ?
2.遵循的原则——三别 ; M& t9 G, @1 z# v& x2 F: a
第一,别光干现成活。要有意识地搂一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信息和情况,善于探寻工作成败的原因、挖掘事件背后的根源。或者说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发现不平常、在日常的工作中提出新思想,而不是光低着头干现成事。这样您的工作才会更有价值。 " _, d3 |4 v- n1 U6 E y
第二,别去干瞎账活。领导不关心、上级不关注的事少干或者干脆别干。他脊梁背痒痒,您给他挠脚心,那是费力不讨好,弄不好还有可能踢您两脚。所以要善于“摸脉”,看看领导在想什么、干什么。把握领导意图,您的工作才能干到点儿上。
9 @$ I! L% D! h" Y, L 第三,别干等着派活。各位工作都想着进步,怎么进步?主动、超前地为领导服务才是出路,大伙都有给领导倒水、提包、开车门的良好习惯,建议把它延伸到调研当中,主动地想领导所想、想领导没想、想领导来不及想的事情,并有意识地去搂一些情况、搞一些调研,超前地为领导出一些主意、想一些办法。这个事儿做好了,相信领导会更加地看重您。 " U" C" _' J6 ^9 |. y% R, {0 A" k2 P
3.选题的重点——三高 8 c8 `0 W- `. I" Q- h9 I
一是高层重视。就是要研究领导重视的问题,把调研的重点锁定在党委、zheng/fu关注的大事、要事、难事、急事上。建议大家多学文件、多看报纸、多听会议,以把握宏观大势。否则,您就找不着北,就会把活干走脚了。二是高点站位。就是要胸中有大局,从全局的高度想事情、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话,您就可以居高临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现象、发现别人找不到的问题、想出别人想不到的主意。每个人的工作可能是具体的,但思考问题时可不能局限于手头上那点事儿,否则就事论事,就弄不出有高度、有价值的东西来。三是高度留意。就是要洞察秋毫,形成用心观察的职业习惯,善于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在一般中发现不一般,通过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将一些动态性、苗头性的东西及时反映出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5 X1 ]3 W/ X0 H. g+ Z 4.关注的目标——两面
% g+ K% C% V: W8 a1 m X 就是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研究问题。领导关注的重点,往往是非常态的东西,要么是某个事挺露脸,需要总结宣传;要么是某方面不正常,需要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搞调研也得有所侧重。我的看法,正常的事不必多说,两面的事留心关注。也就是说歌功颂德、总结经验的东西要多多地搞,这样的话领导高兴基层满意,最终是皆大欢喜。但仅做这些是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糊弄领导、讨好基层,而是要客观地帮着领导查摆问题,给他解惑、答疑、支招。什么时候您的调研只能给市长看、给书记看,只能给总裁看、给经理看,成了领导重视的内部资料,就说明您的功夫到家了。当然,您得吃透领导的脾性、揣摩领导的心情,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时机来提出建议。否则,闷着头瞎干,惹恼了领导也是得不偿失。 0 z0 V' i+ r5 T- @% F( F/ m" C* v. j
5.把握的时机——一点
1 w8 L v8 V8 n2 N. S 就是卡住调查研究和调研报告上报的时点。有些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过了点儿就没价值了。比如我们经常搞季度分析,这个东西必须在季度结束后尽快推出,到了年底还搞三季度的分析,有什么意义?快速行动,适时上报,往往是事半功倍。 $ o9 ~0 s$ P+ ]9 [
另一方面,从服务领导任职时间的长短来看,这个“时机”的把握也要有所讲究。我认为有三个重要时点需要把握: ①给刚来的领导谋思路。包括给他提供一些基本的情况、基本的特点、基本的工作方略等,因为他刚来,需要掌握情况、需要理清思路、需要“点三把火、踢头三脚”,如果您能在这时给他一个翔实而具体的情况、明确而可行的建议,相信您很快就会进入他的视野。 ②给干着的领导想办法。干了一段时间的领导,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您这时能够设身处地为他出一些主意,经常帮着他分析某个事情怎么解决更有利于工作开展、更有利于让他摆脱困境,相信他会觉着您这个帮手很挡戗。 ③给日久的领导出政绩。他干了一段时间,无论对上级、对群众都需要有一个交代,这就需要您给他归纳成绩、总结经验、展现成果,以表明他工作出色、政绩突出,如果您能够及时把这项调研做好,相信领导会非常欣赏您、器重您。 & K" x$ F$ g, `* H% K3 N0 o( k
6.提高的途径——三条 , R/ j: p& O4 M6 T& V& B5 L
一是多学多练。调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您别觉着现在的东西不行,只要您努力,说不定哪一天您就成为调研高手;您也别觉着您的东西不错,只要您用心,说不定哪一天就看着原来的东西不是东西。只要您不满足现状,善于学习和积累,善于在学中干、在干中练,您的调研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 m- d; f8 x4 ]8 X2 m
二是反复推敲。大伙都不是神,没有“一眼望穿”的本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得一步步来。应该说,形成一个结论、确认一种观点并且准确无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拿不准的事可以先放一放,过些日子再拿出来看看,就有可能看出问题、看出破绽,什么时候觉着成熟了,再拿出来给领导参考。 # o! H3 e1 r$ u* M
三是相互争鸣。争鸣是一种开拓视野、完善思路、提高调研水平的好办法。这一点,我们搞调研的同志深有感受。我们的一些东西,就是在相互争论中形成的,就是在互相否定中提高的。建议大家遇到问题,不要光自己憋、自己想,可以拿出来让大家挑挑毛病。这将非常有利于您的提高与长进。
+ W) V* E B8 H( @# @ 7.搞好的要求——三点
- m* j1 h# H6 r7 } 一是耐得住寂寞。调研是个苦差事。要想把调研搞深搞透,就得一丝不苟、一心独用,就得耐得住清苦、熬得住清净,甚至需要舍弃与朋友聚会、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和机会,所以您得有不怕寂寞和艰苦付出的思想准备。 7 m1 s. p: ]' d' M4 t4 ]& n
二是坐得住屁股。不管您是什么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深沉还是张扬,要干这个活,就必须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了解情况;就必须稳下心来,老老实实地进行研究。胸脯子上长草、屁股底下长蒺藜,干不了这个。
& y, B/ u/ R: O$ n) ?5 A 三是习惯于积累。好脑子比不上烂笔头,不管您的记忆力多好,都要形成做笔记的好习惯。要善于记、善于想。记得全,需要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想得深,研究的时候就能够鞭辟入里。如果记得少、或者记得不全,就会影响到材料的积累和组合。形成做笔记的好习惯,把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搞好调研十分有益。有时候,思想火花就是一闪念的东西,稍纵即逝,一不留神就又忘掉了,所以建议大家要带本子、记笔记。搞调研,靠的就是这些日积月累的素材。
7 w" {5 V6 @: ^9 f9 d% M# D 三、写的建议 5 u6 Q8 a( M9 s# F% d5 _* p7 L! Q/ n
一个好的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把调研搞得深入透彻,而且调研报告也要写得规整漂亮。您调研得不错,但表达不到位、逻辑不清楚、语言不通顺,就会事倍功半,埋没了您的劳动和才华。所以在写作上也得下一些功夫、找一些技巧。对于写作,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探讨。 8 p. f2 d% c5 T% z# u
1.基本的程序——五步
- V/ Y9 P' j5 P( Y2 _ 写调研报告不能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要讲究文章的结构、层次、韵味和可读性。对于基础好的同志,可以先打个腹稿,然后一气呵成。对于多数同志,还是建议您按照下面的顺序来组织文章:
0 m, P9 K8 n) O- r; e 先写提纲。把要写的内容先罗列进去,这期间可以增增删删、逐步细化,直至觉着这些内容能够足以表达您的意思。这样写起来就有个靶子,不至于丢项落项。 # ?. r4 ^" ? J8 F) B
再搞梳理。决定说哪些、不说哪些,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是一个资料取舍和权衡的过程。 5 {/ f4 { B! v
甄选标题。包括总标题、大标题和小标题,也就是给您的报告起一个好名字、给您的文章搭一个好架子。这实际上是一个谋篇布局问题。 , _2 r) j, N' V1 T5 }* ~8 o5 ]
进入写作。分别就每个标题下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4 x8 `% O. P1 h4 X/ N
修改加工。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完善,包括修改篇章结构、审查逻辑关系、润色文章语言等,最后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 - e R( K$ G; i5 z( L
2.把握的重点——四个
& q2 V. P# T8 J4 ?7 V 写调研报告是个比较严肃的事情,但为了增加报告的可读性,在不冲淡主题、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一些写作的技巧。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千锤标题、百炼正文、精雕开头、细琢结尾”。这四个方面把握好了,您的报告就富有色彩。
: u8 [+ s% x& f, M0 B ①标题的润色。文美在标题。一篇文章能不能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您的题目拟得怎样。古人说过:“题好文一半”,足见标题之重要。润色出一个好的标题不容易,它要求我们有足够的词汇积累和过硬的遣词造句功夫。润色标题要遵循三个原则: 8 R3 P3 s9 \; n3 r- O! t- J
一是简明概括。就是要一语破的,让人能够看懂您想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标题上不能用模棱两可的词、不能有生僻硌棱的字,也不能啰里啰唆,一个标题弄两行。
2 M3 Z% E/ t- D/ o; z% M( x) U0 g 二是亮丽清新。就是要让人读着爽快,新奇而又朗朗上口。这里,您不能用老掉牙的词来说事,但也不能把尚未定型、指代不明确的词儿放进来。否则的话有可能弄巧成拙。 2 {7 N6 @9 h7 e( q4 @7 u
三是对仗工整。包括大标题、小标题形式要统一、词性要一致、字数要相等,这样显得干净利落、规整严谨。 : D3 J8 N! f( \# K& c
我举个例子:2005年我写过一篇“靠什么打造华北明珠”的文章,目的是探讨如何搞好衡水湖开发。想说这么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巧遇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政策,怎么解放思想,去迈门槛儿、绕红线,解决建设用地问题。二是没有钱,建设资金怎么解决?三是水的问题。衡水湖的水都是引来的,到时候怎么确保有水可玩?另外防止污染的问题也必须考虑,一坑黑水谁上您这里来玩?四是怎么融入文化内涵。没有文化,一个大泥坑有什么看头?五是怎么处理好衡水湖与市区的关系。如果按照这些方面的本意不加修饰做题目,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图一中润色前的部分。
5 ]! H U2 e8 S9 a 用这些文字作标题,也能表明我的意思,但是很平淡,让人看着也不养眼。所以我对这些标题进行了润色,形成了图一中润色后的这些题目。大家比较一下,总标题用“靠什么打造”替代“如何搞好”,是不是显得比较有劲?用“华北明珠”指代“衡水湖”是不是更加亮丽?再看看大标题,用“顶破‘天花板’”来指代解放思想,是不是很有新意?用“多方‘筹银子’”来替代“采取多种措施筹集建设资金”是不是更加简练?用“保住‘生命线’”来解释“如何解决水源问题”是不是更加有力?用“打造‘湖文化’”来说明要“注入文化内涵”是不是更加简明?用“建设‘一盘棋’”来指代处理好“衡水湖与主城区的关系”是不是更加明确?再从形式上看,都是五个字一句话,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给文章增色不少。
8 M" a) f' O- H
/ O4 G" e: t( w" A9 U: j% c9 I5 ~. [ ②开头的雕琢。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文章,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否则的话,一开头就让人提不起精神,谁还往下看?组织开头要注意四点:
: @9 Z# \3 Z2 z7 M& z 一是起笔点题。使读者一下子就“进入角色”。 & b! ]% i6 b$ R* ~0 z# s
二是阐明基调。明确调研事件的性质,是好、是坏,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让人明白您想说明什么观点。
4 |+ X6 e: Q, w [% a2 G& K 三是引人入胜。就是要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往下看。 9 F9 n r$ {3 E% i; F
四是引起下文。为正文打下伏笔,使读者读下面的文章时不会感到突兀或摸不着边际。 ! _5 v$ c$ ]4 |. z% k
6 |% J3 I( w4 A: h! Y" @ ③正文的锤炼。正文是调研报告的主体,标题再漂亮、开头再精彩、结尾再赶劲,如果正文写不好,那就成了“花拳绣腿”。为了把正文写得丰富可读、耐人寻味,建议大家在正文的写作上要遵循“三讲”原则: 8 B9 d" `" o$ V6 X4 q" d) ^
一是讲究逻辑。先讲什么、后说哪些,要有个合理的安排,不能语无伦次。按照题目的性质,或者是平行着写,分别就需要说明的问题逐一论述;或者是递进着写,层层深入地渐进分析。不管是哪种写法,都不能有逻辑上的错误,并且要干脆利索、表达准确。同时还要注意一件事情、一个问题只能在一个部分表述,不能前边说了后边还说。
7 i5 s7 Z/ {% E) H1 E/ a2 |! j3 ^ 二是讲究例证。就是要用案例给您的论点当注脚、给您的研究添厚度,或者通过旁征博引让您的报告深入浅出。
' z5 j3 J; I/ ?) q+ [ w 三是讲究文采。就是要在报告的文采上下些功夫。干干巴巴地平铺直叙让人乏味。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善于进行遣词造句,以增强您报告的准确性、可读性和感染力。 , @& ~( N | [8 g' W, q
比如我在写《靠什么打造“华北明珠”》“打造湖文化”的时候,先这么开了个头(图二中通常的写法部分),觉着非常平淡,于是加进了一个案例(加进案例和文学色彩的写法部分),这样一来,这个东西就写活了。, o. }- X& g0 f. k9 l
④结尾的写作。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口收得好,即使报告里有些小毛病,有时候也不是那么扎眼。好的结尾要能够强 化调研报告的中心,给人以冲击、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深刻思考。有人说,好的结尾要能够“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虽然绕口但我觉着是说到了点上。总的来说结尾要结得适时、结得赶劲、结得拔高、结得回味无穷。当然,有些报告在说明主题后,也可以自然结束。文章结尾有“四忌”:一忌“刹空”,该结的时候不结,造成文章臃肿;二忌“刹偏”,偏离主题,到最后把文章弄走脚了;三忌“刹过”,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有时候含蓄也是一种境界;四忌“刹急”,不该结的时候结了,该说的没说完,也会留下一些遗憾。 ; ^5 ~: H' t$ Y: ^ X d2 f
3.写作的建议——七条
" N1 U# i3 [/ R3 s. W3 X7 B 调研报告有其自身的特点,撰写起来既不同于信息简报,也不同于红头文件,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需要您自己的创意和把握。我给大家七条提示: ! q0 a& o$ X& P5 u/ e
①先事后文。就是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分析研究为前提。写调研报告,最大的忌讳是盲目动笔。正确的做法是:想搞一个课题,首先要把它研究透彻,弄清楚它的“其然”和“所以然”,然后才是您发挥文字特长的时候。也就是说,要“先掰察事,后琢磨词”。把事儿想通了,才会见解独到,才能言必有中。
! |$ Y4 k2 J0 f N' o3 n ②周密严谨。就是要论证充分,言必有据。调研报告不是让您“海阔天空”的文体。它要体现客观性、真实性、针对性和逻辑性。因此,不能用不切实的情况、拿不准的观点来推理结论;不能用不确凿的东西去佐证观点;更不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不是当理儿说。那样的话,您的写作就误入了歧途,您的东西就失去了价值。在文章的架构上,也要纲举目张、丝丝入扣,多一个段落是累赘、少一个环节是缺憾。
3 F% W; I- d! y) F( e ③自圆其说。就是要为您的说法找到充分依据。一篇报告,不仅要反映一些情况,更要阐述您的观点、提出您的见解、拿出您的招数。这应该是整个报告最闪光、最抢眼的地方,也是最叫劲、最能体现您的水平和能力的地方。鲜明的立论 、独到的见解、可行的招数,不是空穴来风,要有充分的理由来佐证,让人家看了觉着确实是那么回事儿。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设法“自圆其说”,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给您的论点找证据、给您的观点找说词,就得先把自己说服了。如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干脆不去谈它。
" F2 L8 a# }0 c* f e, t ④立意独到。就是您的报告要新奇独特,包括对调研事件的认识、对关注问题的阐释、对改进工作的思路等等不仅要鞭辟入里、立意高远,而且要个性鲜明、立意独到。同时在切入的角度、表达的形式上也要匠心独运。我的建议是,别人都写的事您别写,要么就从不同的角度去写,要见他人所未见、写他人所未写、言他人所未言,这样您的东西才能够标新立异,领导才愿意看。
* A$ }/ e/ D7 l/ k4 z g ⑤精练简约。就是文章要写得简短精练。在结构和层次上,要删繁就简。写文章不能像小学生算四则题,大括号套中括号、中括号套小括号,一层一层地套个没完。在表述上,要长话短说、言之有物,挤出多余的水分。在确保准确、到位的前提下,要惜墨如金,能用一字、不使一词,能用一词、不使一句,能使一句、不用一段。
) N4 v4 r& H @0 }5 B" u ⑥长短适中。就是报告不能容量太大,不能期望把所有的东西都塞进去。必要的话,可以通过“系列研究”、“系列报告”的形式逐一发表,这样既短小精悍,又能让人家在看您的东西时有喘息的机会。一篇报告,有二三千字就不少了,三五十页的东西,一看就让人脑袋发大,除非非看不可,谁也没有这样的耐性。去年5月我写了一套《关于我老秘网市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的文章,总共一万三千多字,我分八篇文章逐一呈给领导,结果篇篇都有多位市领导作批示,如果一下子把它推出去,恐怕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我的体会是,什么时候您的报告写成了千字文,您就到了被领导高看的时候了。
' c2 S f0 m" H$ B/ Q ⑦力求鲜活。就是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锤炼语言,提高报告的可读性。与一般的公文相比,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不是很严格,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和手法去组织,包括篇章结构、语言风格、观点陈述等等,只要不失真实性、客观性、逻辑性,什么样的形式都可以探索。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所谓文如其人。有了风格,东西才比较鲜活,人家才愿意看,否则观点平平、语言干涩、形式呆板,看不了几页领导就烦了。所以要讲究风格,讲究怎样才能把您的观点、思路和建议更好地表达出来。这样的话,人家在看您东西的时候,才会觉得比较养眼,才会有耐性,也才能够创出您的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