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史梅溪之“做冷欺花,将烟困柳”,非赋句也。晏叔原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也不能为绝妙好词。
# w0 N/ `* z; ?" z' P) a# c d% G( s) V$ P6 i* j
诗是言志的,赋要铺采摛文。赋中不少清辞丽句,经诗人加工,都可以入诗。诗赋虽然文体不同,但诗赋的对句无甚明显区别。只不过赋要此诗典雅一些。词与诗赋就不同了。词是合乐的歌辞,具体要眇宜修,词句偏于柔媚,其语言长于情致,贵于清新流利。因此,词的对句要合律工稳、巧妙、流动脱化,其情韵自然流于其间。沈祥龙说的“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赋”,就是这个意思。晏几道词“临江仙”中的对句即如此。全词如下:- W- P& u( [# [
; s" ~; e1 d, G* u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c3 E' A& a, a1 P' D8 c6 d2 K' n
' h2 x$ ?: F0 k8 T! V! y! @ 这词上片写春恨,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皆春恨来时的情境;下片写相思追忆及当时的情况,表现了作者的苦愁之情及孤寂之感。换头处用对句,词语巧密而流动。词以虚笔作结,无穷之感喟蕴蓄其中,情深绵邈不尽。
' Q5 K9 R8 Y" x
7 J2 W' p5 f6 x& l 词中落花一联,感情细腻,描绘入微,声音绵柔,语句浅淡。将其放在诗中,觉少骨气,放在词中则妩媚可爱,浅而有致,淡而有味。由此,我们可以悟出诗与词不同的一些道理来吧。, ^+ Z7 _0 j; Q" C: q
& G( c) ~% w+ k: Z: y% M
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联中前四字十分流动,而后三字是那样工稳,但对句的整体仍然十分流动,并传达了纤悲微痛和淡淡慰藉并存的心境。情意深厚含蓄,且语句灵活脱化,工巧浑成。( I$ [, `* M/ w# w& M5 V Q
/ M0 v9 R) L8 c8 v& L 填词对句工巧流动,宋人名家皆精于此道。如柳永“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史达祖“绮罗香”中的“做冷欺花,将烟困柳”……都是工巧流动好的对句。下面笔者选录了一些好的对句,以飨同道:$ w2 E. G$ n# }# m5 C0 {
( C) z/ O; [" B2 Z/ [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 (温庭筠“南歌子”)
! S' ]# t: c* l# Q& r5 x0 p
, C0 A, N) }, ~8 B 碧云天,黄叶地。 ( 范仲淹“苏幕遮”), a6 `. f7 O5 m H4 o& l, i
; T8 h" k' U: y6 S6 |9 ^! ?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晏殊“踏莎行”)
2 v* U- J& m4 R& ^6 s0 m: I0 m" k4 Q- S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王安石“千秋岁引”)5 O+ A4 R, t+ f G/ Y. m
& U: w$ R5 R9 j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
3 h I5 V8 I8 D5 V8 W. _! a
" v* u: ~1 {+ ~; b' g# X 山抹微云,天连哀草。 (秦观“满庭芳”)
( U% f! I+ z* _0 ^9 j. ]+ v+ g" U# M' ]# A7 x- v/ J) }& S3 n. ~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 (史达祖“东风第一枝”)% d% B5 l! b7 Y: i
9 M% c/ E+ Z6 h+ g, f* u1 H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 李清照“永遇乐”)# X- V8 A9 h2 `/ |0 R
* U0 I; V* m$ J5 \! G5 Y* A 风里一池杨柳,月边满树梨花。 ( 周紫芝“朝中措”)
/ K2 R* B8 m& B7 D
8 n2 G, p ?5 x: M/ r5 @6 a.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 晏小山“鹧鸪天”)
' p8 e0 ?% W4 x4 K6 k- F; t. Q# e$ {3 c) B% m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 柳永“玉蝴蝶”)2 [, Q' r$ T( Y) Y* ~4 s
4 @" e. r; `8 W* c5 f. D; R1 @
漏初长,梦魂难禁;人渐老,风月俱寒。 (史达祖“玉蝴蝶”)( i* W8 s4 L7 C- e3 ]' Z+ \0 e3 N
' H' R% [8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