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飞跃
- Z+ G4 {+ I3 `+ e “感知飞跃”,是整个写作活动的基础。
: \& v7 n* H% a9 F- t j
; _' A# }4 H B1 q6 z8 W4 @ 一般来说,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首先要经过由客观外物向主体渗透、激发的过程。主体通过对外物的观察、感受、体验后,在头脑中逐渐形成对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一认识上的升华,我们称之为“感知飞跃”。这是写作活动中由客体向主体的第一步转化过程,它促使主体萌发了写作的动机和欲望。
9 Z: M, f/ A& A! W \. c# v5 g3 F% g/ @$ E# @9 o! P
二、内孕飞跃 ! ~; L- {# Y& [, ]
“内孕飞跃”,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核心,一切文章的雏形都在这里形成。
, Q0 f% V1 ?6 k" \" d- O+ y# o5 }
4 _* u# S! A/ x, h6 f& X" h 随着写作欲望的萌发,主体在理性认识和情感的推动下,逐渐在胸中形成意象、形象和文章的雏形。有人称这一阶段为“内孕飞跃”,它是写作的第二次飞跃,是写作活动由客观外物转化为主观内在之“意”的一次质的飞跃,这时,主体已经在头脑中勾勒出了文章的蓝图,基本上完成了“心灵产品”的构想过程。 & c$ @; z' u6 H. {% w- b: A% d5 d# k+ {
* f9 e3 o$ [6 }+ a
三、“蓝图”外化飞跃
5 G! j# A+ ^0 z9 }+ `
+ O" o2 a+ w: ~* U$ H. A( ` 写作的第三次飞跃是“蓝图”的外化。所谓外化,是指作者用语言符号将“心灵产品”凝固定型,使其成为可触摸、可目睹的外在客观存在物──即文章,最终完成主体的写作意图。 / d7 W5 B" s. [% o, s H0 Z5 g5 b0 l
. w+ e: _& o" h/ A8 C7 t) @
. M! w- `7 |$ t 写作活动的三次飞跃,概括起来就是由物(客观外物)到意(心灵反映),再到文(文章)的一个转化过程,借郑板桥画竹的体验来说明,就是由“眼中之竹”存“胸中之竹”,再创“手中之竹”的三个阶段。
: m0 _* x3 M4 y1 q9 E; t! Q& D+ Z; X9 ~! H2 F7 n
我们认识这些规律,遵循这些规律,就会在写作活动中少走弯路,避免“无效劳动”,以提高写作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