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任何文体离不开语言的描写。是语言构成了一篇文章的结构形式与思想意境。所谓语言美,文章才美。" P' v2 m- }! L4 F2 h
% ^3 M6 f- e( d$ ~, O 现在有许多人都喜欢写美文,以为美文就是由丰富缤纷的词汇、句子“涂抹装扮”出来的文章。而我所理解的美文就是用最准确到位的语言写出最生动饱满而富有力度的篇章,但不无遗憾的是许多写美文者居然病句连篇还沉浸在自我欣赏地陶醉之中不知病症的存在,在这里且不说标点符号的运用和段落的划分以及其它的写作知识。因为,驾驭写作不是那么简单就说明白的事情,从文章的的整体到细节涉及到的内容太多,本文单说说扩句与缩句对文章起到的作用吧。
; j3 }( N4 @: x' C, u6 ^; s; e
7 x* [7 E* D0 Y) l' w9 B2 r 若追踪到写作的最初阶段,大部分都在二三年级从看图写句子开始锻炼。而当时年纪还小,不论是对书的阅读还是对人生的阅历都浅薄无知,也就在写句子时出现词汇贫乏,不知所述的状态。以我练笔的亲身感慨:“锻炼扩句是丰富词汇以及想象力的首要功课。”
1 B0 J1 J" a( O! }" {
0 n$ Z {8 n8 b. a0 {! X' ] 扩句的比喻犹如是我们要给干瘪的土地首先灌入水源,然后种植孕育生命的种子,其次培育绿意盎然的作物,最后收获饱满丰实的果实。道理的确是这样的,使你的文章经过描写与修饰变得形象逼真、充实动情、绵长抒情等特点。
1 U7 q0 s+ k: e7 F% _. O6 a" R4 k; R" ] B8 N; u$ g) d/ D
关于扩句的基础知识我们的语文老师讲过,百度搜索也很容易获取,因而,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讲解,因为讲解总是那么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若生出厌倦实在不是我最初的用意。这篇文章的题目我叫《意味无穷的扩缩句》,大约会使有些人觉得邪乎,觉得扩缩句哪里有什么无穷的乐趣。
. ]3 d; }6 q0 T: e8 k$ f4 a$ x
* y9 u; U- I E9 C. | 为了说明一二,我举例出几段句子在这里来做一次文字的剖析,比如朱自清的《论无话可说》里有这样一段:“中年人若还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姑不论调子的好坏——原也未尝不可,只是觉“像煞有其事”。他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写出那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话;一个神经敏锐的人对于这个是不容易忍耐的,无论在自己在别人。这个好比上了年纪的太太小 姐们还在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广众里去卖 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以这段句子来进行缩句,我们若寻找主干句子就是“中年人若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写话是殊可不必了。”1 b- j0 s/ Q" ^& w3 m9 ^
! R0 X2 Q/ y$ E" F# h 这样倒是很直白的就把意思说明了,但很危险,容易得罪人,也因为这样简单的去阐述观点会使论点刻薄直白从而显得苍白无力。正如扩句的特点是保证句子的实质而进行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进行形容、渲染、刻画,从而增加句子的美感、充实句子的思想,使读者产生联想或者身临其境或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应。扩句同时也是长句,适合表达缠绵忧思、温和迟缓,含蓄委婉等表达。
+ K7 N- B* a0 v5 X
+ ]+ ~% b6 J" M! L9 I 朱自清在这段里以“像煞有其事……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涂脂抹粉”等修饰词来刻画某些中年人老来装纯嫩的写作心理,以形象的比喻有力地讽刺了当时代出现的病态写作风气。这也让我联想到了我所看到的某些扩句不当造成的病态的句子。扩句不当的确也给人“像煞有其事、无病呻吟、涂脂抹粉”之嫌,扩句的用意是填充虚空活跃气氛、渲染场景,不是空洞无物的描写。
3 m# y# S$ i* a' D; K* _! M; @0 e( h# N1 Z6 _4 ?/ N& }# a2 k Y
但凡后来学习了许多丰富的词汇之后,普遍会出现堆砌辞藻的现象,我以为过多的修饰描写只会给读者造成阅读疲劳而减弱阅读兴趣。处在这个阶段的写作困扰不是如何扩句,而是如何练达文字,提炼思想,锻造意境,那就要仔细钻研缩句的妙处了。- o- F3 I2 C* `' a8 ^$ D) n2 m: ~$ a
3 i! Q; l( Z. r8 `/ X: r1 } 写作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是百病齐发,连修改都难以下手,又因其作者还处在对写作的模糊状态,就算具体分析其中的错误也难以达到全部的领会,反而会更加困顿起来,导致失去写作的信心。其实失去信心是大可不必的,反而逼到这个地步更该继续向上攀登,跨越困顿与迷惑才能体会写作带来的无穷趣味。废话止住,接着说缩句的妙处。
" O8 B" t, Y$ H$ ~" u" _2 H& k- {$ T) [* j
缩句,就是把“旁枝侧叶”的长句子,减缩成只留“主干”的短句子,但保全句子的原意。缩句的意义在于起到言简意赅的表达,同时也会在锻炼缩句时熟练掌握语法的结构。缩句因为精短在散文、小说、诗歌描写上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力度感、紧迫感等;在说明、新闻文体上会起到简单阐述、明确中心、强调重点的作用。/ V& L9 u- h4 \- H
D# w9 z9 f8 p1 |, ]5 r* ^
由精简的短句刻画出来的片段读之节奏轻快,妙趣横生,比如梁实秋的《怒》其中有这么一小节:“我有一位姻长,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瞪眼,破口大骂。”若品味这寥寥几句妙笔,一位栩栩如生的性情老者就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我们眼前;八句精炼的短句他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喜好、时间,动态、音容、性格特征几乎全部刻画了出来,若不是具备了深厚的文字功底,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描写水平的;提炼的缩句尤其在诗歌中更富有深远的哲理意味,比如以泰戈尔的《飞鸟集》其中的诗句做举例:“上帝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还有“根是底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像“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等。喜欢写诗歌的朋友,我是提倡多练习缩句并琢磨短句的内涵,花费点功夫写出深意练达的诗句。
. [' G3 r5 g5 E: O. ? y# @2 Q, W' P A
而长短句结合起来的句子却也有另一种节奏与调子的审美。比如梁实秋的《雪》在文中“烹雪论茗”的一节:“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绛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里,细细品啜之。”长短句结合,如蜿蜒的溪水缓急有序,而这样的句子读之令人舒畅惬意,耐人寻味,似是品茗香茶而回味不绝。1 f; U: z/ k& v/ a# W7 f
. @( x. r2 w1 e2 Z; |& v' X( c
扩句与缩句也是长句与短句,一篇文章少不了长句与短句的穿插,若一味的写缠绵抒情的长句难免虚空繁赘;若一味的写短句又造成阅读的紧张急迫,写作时应把我住舒缓有致的节奏。但强调的一点是长也罢短也罢,一定要切中要点。不能空穴来风亦不能就一个意思絮絮叨叨个没完,所以,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便该结束了,虽则还有没完善的地方,也就罢笔了。 o3 r; m: J+ x&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