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 贾陆英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里给大家讲授《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这次的讨论依然火爆,有更多新朋友参与,老猫刚好在线,也提了两个小问题,很感谢贾老师均作了解答。现将聊天实录整理如下:
9 I- v9 L9 e. E1 D% ?# `1 X% F# d
贾陆英:
6 j0 d3 ~+ |6 Q. v$ D r* [2 o% i1 F! J6 C- [
各位,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好吗?! o( W9 [9 n3 [- G" | t
7 \) N. K2 O' Z- a' v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A, [* o/ }7 y5 ]" Y9 ^. b 和:和谐,协调。斯为美:斯,这,此,这里指礼,也指和。“由”:顺着。$ ^3 k. X% X8 E+ F& g
U$ [/ A! ]) R) a: Z. H+ b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先王治国之道,其美妙之处正在于此,无论小事大事都要顺着礼的原则、和的目的去做。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如果只知道要和,一味地求和,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也就行不通了。”
9 L& p( t. b0 R5 `* n$ a1 {/ C7 V. j1 V2 g! e9 D/ E9 |9 ^
问:礼与和是什么关系?" z) Z- ]; E" k# ?- d3 B
% G8 l7 ?$ F' H( e% l# @$ P答:这一章是孔门论礼、论和及其相互关系的精义之所在。“礼之用,和为贵”这句名言清楚地表明,孔子把“礼”视为手段,把“和”视为目的,深刻地阐述了礼与和、手段与目的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礼主敬而贵和,礼的作用就在于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有序运转和人际关系和谐。和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和为贵,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先王之道”最为美妙的精华正在于此:事无大小,都是由“礼”而致“和”。0 _" A1 m. m4 i) m
. I2 H& a$ O2 {* _( H1 M
问:为什么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5 s" H4 D _+ Q; K S% _: o5 K
4 X; {) ?5 b3 Z2 `+ ]
答:有子在这一章中讲了两层意思,一是着重强调了和是最高价值追求,二是指出“和”是有原则的,是要以“礼”来调节的。如果只知道要和,不讲原则地一味求和,而不以礼来加以节制,那也是行不通的。人们往往关注并引用“和为贵”的思想,而忽略了“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忠告。然而,忽略了后者,不讲原则,团结和谐的局面也就不复存在了。
. o( }0 `5 R; z; ?9 X孔子对于“礼”与“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深刻阐述,对于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和谐并不是同一,也不是没有反差、没有矛盾。把和谐社会误认为没有矛盾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有层次的,我们必须把目标和过程统一起来,把法治和德治统一起来,不断地化解社会矛盾,积极而又循序渐进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2 @2 \; _6 X, ]6 p7 u+ p0 S
% s. q1 V( m+ d5 @$ Y
# [8 Q/ y W' _ `" Q夕惕若:8 |( h$ T+ Y' |1 L
& H* d2 w* }4 j% b0 \
我感触最多的是“知和而和”四字,这是一种委屈原则求全的做法,近乎佛家说的攀援
, X8 o! ? V& X. N3 |% N5 z, [+ S, b) g4 l5 z5 ]2 }; I. Y
贾陆英:/ T' R! D& n8 f* F
! b& c" B) |- N- w" J! m, N7 S Z“知和而和”,只知道和的目的,一味求和,不讲原则,不以礼节之,就行不通。( |' I5 _& O7 ^/ U
1 a9 ?9 Y8 t* k' K, g9 G
无心随风:) p0 X, \* u2 A9 q1 ^* V
" M3 K8 S7 g; L2 |. b2 t
先王之道,斯为美。上古时期诸王真的做到了以“和”治国的境界?
. m; k" t5 I( P* j: F) _6 F- W {/ R# h2 |# B5 M3 c/ R# Q$ Z2 g
红豆不惑:% C3 S4 f2 {% D+ L0 _7 m1 g; k
' y z) A; O! [% R p; H孔子对于“礼”与“和”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这个很有现实指导意义。而现实中,红豆之所见,多是“知和而和”而不以礼节之的现象。多时溜须拍马、和稀泥、无原则之徒。更有甚者,只和上而踏下,为一己之私利而和。
& k3 @3 q; }0 X/ G9 f, B5 f某某曰:发乎情而止乎礼。 1 g) T0 `0 S( n8 q/ ^
. C6 Y) L- O3 R& d
夕惕若:' H' o3 N4 G- ^; M5 _. M
6 O% o: g$ i- T' M6 m这里的“礼”做原则讲吗
- ?. n1 c. e& w1 S9 u' P6 @+ U! j1 e2 K* i
贾陆英:
0 i; H3 {+ h3 {/ M, Z& d
" q, Q- {+ `( q以“和”治国的境界?-不是以和治国,是以礼治国,实现和谐社会的境界。5 @3 a1 ~" s1 ~- o' Q4 G/ c
2 u- Y# R/ o5 Y9 z, Z. U& a无心随风:! x: d/ I; S3 y) K: j7 Y5 ]! J
0 [1 M; u" g/ s, Z# d$ o
利是礼仪,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孔子的核心理论之一。礼是和的手段与途径。德的范围大于礼
, g% A! i# r3 t1 x/ {5 h) T2 `& ?- U! K+ u/ o: W# S, }
千帆过: 4 G8 l6 u5 ?3 N! O2 \8 V v
) k; e' u$ \ e" u' L
莫非以德治国是从这里找到理论依据
3 Y( N- F p. x( ~- b" [0 Z X0 e& ?# P* u9 T3 `
贾陆英:
) Q; D* W* I- V) E
4 \4 f8 y& Q5 u M* h4 o7 m. k礼是社会规范,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大家要依礼而行,这就是原则。
+ D4 N+ [6 @4 r6 t) c9 Z1 D8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