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既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与能力水平的展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可以感受到他鲜明的风格特点。) o, k5 F; Y* E& h
1 N: F- I3 t2 p" D
一、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充满着坚定的信念和鲜明的立场,始终贯穿“永不动摇信仰”这一红线
) d3 V( D6 ^% b: p3 ~, ?
& F( L# e2 U7 R: l 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一个是坚持崇高信仰,一个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两个最根本的问题。信仰动摇,政治上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变成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因为缺乏理想、缺少信仰、精神迷失。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S5 J9 q5 T8 n* z& _2 F0 w
那么这种坚定的立场和信仰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一些同志觉得共产主义太遥远,因而信仰动摇,就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正确。习近平同志多次用革命先烈的例子来讲这个道理,说革命先烈尽管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他们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对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认识的统一。“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A7 J) r4 l) |
f; K7 E) {3 L9 B1 x# N# }- `8 f
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体现了真挚的为民情怀,不沽名钓誉,不作秀
; i# Z' B( p j/ F: S2 c( a
$ @- X2 R+ E( X& z5 p 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得最多、讲得最深。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他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他引用郑板桥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时,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他强调,对人民群众要有真感情,真正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不能沽名钓誉、不作秀。以上这些,都表达出习总书记心系人民、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3 x, \+ G! Q- i5 i* V) y* X6 L, E
" Z7 P* G9 X4 g5 m
三、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充满了历史厚重感4 ~* p$ X- Z4 O ^
+ v+ B: G- s9 Z8 {9 h2 G' y9 J l/ B1 o4 N/ s7 N
) a- U( Y+ m7 C& x* `; } 总书记讲话中所体现出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厚重的历史意识这几个特点非常鲜明,同时,总书记的讲话的文风朴实生动,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富于哲理,说的是老百姓的话,讲的是老百姓的事,不是官样文章,非常“接地气”,值得我们学而不思则罔借鉴。作者:丁万英
1 z# g6 |0 f$ W! C
( {0 E) j7 [3 j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