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5日下午,舒俊老秘在文稿修改演播室与大家作即兴交流,老猫略加整理,与大家分享。4 G# ]' s* |6 I. |5 Q ~4 J8 O( o
. d4 i3 f- S$ ?9 o" f1 `【配音】184号同学明儿
* x4 D. s& y1 I0 U% l
, m" m; ^0 D+ l% A4 F2 {7 i, K$ R- N9 S- Z 我觉得先大量的占有部门的材料,然后找模板,自己列提纲,而且我觉得关键是列提纲 把题目拟好,缕缕逻辑关系和措辞 然后把搜罗来的材料归归类,装到提纲里 最后修改语言。这样的文章总是没有高度 也缺乏深度 领导念起来不能开拓思路。这样的材料 领导都会改 感觉改的不多 但是领导修改过的你自己读起来就能想到很多问题 我就奇怪 但是自己每次写还是提不起来高度。 我们现在每个秘书都有工作 搜集国家层面 省级层面 的重要文件或者公报 搜集生态 民生 改革 等方方面面的材料 整理基层单位的亮点工作 这是最后写综合材料的基础 人手一份。0 s; N7 x2 J8 B4 l0 S& k* e$ D! B
2 p1 y( q- ^5 F2 q
【导演】老秘:北纬30度
2 Y, L/ D- k1 @; T8 V Q9 D
! r8 C+ Z' k, ~5 L' `& e" | 还有个情况,群里每个人所在的部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也不同,有些人根本没有机会去锻炼。
6 T) l' h6 i; W) q x1 S- K! C: s/ U% p2 l
【主持】特邀:清水白石0 Q2 r( F; @2 Y6 ?
' [# K" r" Q) j+ j8 n2 x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角度,特别是公文写做,基层或下属单位,大多是要把具体工作总结升华,上升到全局的高度。而行政领导单位则做的方向正是逆向操作,是如何把理论化为实践 如何把思想变为实事儿,以此与基层交集。大家的终点是相同的写文前先要注意的三件事 一是站位问题,二是侧重问题,三是写出问题。嗯,就先这样了,抽空聊,大家年底大都身兼数职,有空就把自己换位成领导 来思考,如果是本人该如何去安排大事小情。; z2 j& c4 b. |4 ^/ v, |$ I
5 W/ ]5 ^9 W8 A
g) }/ f: s8 X' t: H: ]2 U【配音】181号同学碎片
% }1 J6 S$ c# y3 n6 U
9 F$ j0 Y1 ]( I9 d% I- D, a7 T 上学时,看老师背课,问她课本年年都一样,为什么还要重新背课。老师说:每一年对课本的理解不同了,常背常新。现在写材料,我经常想到老师这句话。如果自己能够不重复自己,同一个题材,自己能有意识的去捉摸,就会有创新。平时也要多留心领导的即习讲话,就能跟上他的思想变化,有意识的收集整理,到年底写报告的时候,总归是有用的。
; a! r* [9 H! J( X4 I3 V, h7 c4 C* z6 q8 W: ]) p1 E6 N( e+ R: n
( \: K7 T* j# s# f& H【配音】特邀:舒俊湖北
' a; O# N, X+ i& V d: V) B" ?4 n ( M: B5 |# p; ~ @" G" L( b
恩。184说的是套路。但是真正的好文章,套路只是个方面。套路多了,自然就是官样文章。不过年底了,敷衍下还是可以的。北纬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想表达的是,如果在这行干,就得锻炼自己这个方面。哪怕你不在笔杆子的位置上,这种思维训练就是领导的思维。很有必要。你看问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人家强。写材料的本质是人的思维呈现能力。当今中国,我看到的公文研究文章,何新国是真正的大家风范。送大家一句话。水平都是练出来的。要承认一点,平台真的很关键。材料写得好不好,关键是对政策理解准不准,对基础业务掌握熟不熟。不要过多研究技巧之类的。关键是花精力提升写作者自身的文化底蕴,政策水平。特别是单位跟一把手搞材料的同志,还要切合一把手风格。写材料多做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没有什么意义。一个真正的笔杆子必须扎实搞5年。鼎盛期在35岁到45。如果你只习惯于东抄西抄,思维的开拓训练不够。水平只能是在原地打转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9 b8 L- }# \- o# \" b9 [' w0 G! e6 s b% C9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