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碎语三严三实》写作过程交流
----2015年11月4日晚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的讲稿
各位老秘网朋友好,我是清水拂心,一名从事公文写作达四年的材料工作者。第一次与诸位秘友交流,很荣幸,又很忐忑。受余秘推荐、老猫搭台,在这里献丑,诚惶诚恐,怕讲不好、讲不透,不到之处还望文稿评改演播室诸位朋友见谅。
! V- e3 T* w0 I4 }& n+ o" C' ~! c5 _
1 M! R3 j6 q' y |8 Q; {下面,围绕猫总定的主题《征文〈碎语“三严三实”〉写作过程》,交流一些个人的体会和感想。
2 c- [# m3 ?; }3 [! R' k# \& O7 |2 R2 q% K3 v1 y& `3 m
1、先说一说这篇征文的写作背景。
3 V/ V; R: f% X+ _ A0 q% {, a: Y( `% c5 H
我是组织部门从事党建调研宣传工作的,我们县里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刚好由我具体来协调。可以说,“三严三实”与本人工作内容紧密相关,写作征文《碎语三严三实》之前,我已占有了一定的原始素材。用数据表达,就是翻阅了三严三实的书籍2本、网上相关素材60多万字,动笔撰写了我们领导的三严三实党课稿1篇,起草了县里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1份,并边阅读边作了感想笔记4000多字。
: Q4 b8 @6 q: ^& t8 |* |' T7 K% o8 _! ?7 Z! n7 j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对“三严三实”有比较饱满的认识。所以,写作征文的过程,其实只是一个素材加工整合、观点整理梳理的过程。
2 a& d& l0 r9 F. z k
3 X( w( T; J7 I; `2、关于征文的内容。
% R; q+ i) ? h3 [3 W6 B; r3 z: g9 B$ ^; t" |. B) L
大家浏览一下全文,可以看到,我把“三严三实”与群众路线、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反四风、问题整改、选人用人导向、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等要素,结合起来一起谈。如果有来自组织部门的同仁,可能会发现,这些都是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热点。是的。这里,我想说的是,此文的写作,融合了我平常关于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的一点感受,是有感而发。
; Z; L) Y- ?7 X- p1 X1 j2 n8 Z9 O" p1 B
3、关于征文的行文。
B# N& i; D6 N4 h1 A( [
8 @4 S* {, ?) f1 j$ h在写作此文的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碎语”,就是“随感”,所以写作方式较为零散,都是小段落式的。但是,在每一个小段的撰写中,我则尽量按照严密的逻辑来写,尽量多用辩证的、系统的、发展的思维来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尽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行文。
) e1 W. Y- @! h+ `7 U9 H+ ^1 K$ b9 _0 g) H
这里,汇报一下我的一个经历。年初,抽到上级组织部门搞材料,文字功底深厚的上级领导为我指出问题:公文理论高度有所欠缺,逻辑严密层面有待提高。为此,我决心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入手,先后在网上下载了上百万字的马哲资料,原原本本地阅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前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编的《学哲学用哲学》上下两册,苦练思维逻辑。慢慢地,我觉得自己看问题、写文章开展“瞻前顾后”,开展重视“比较比对”;慢慢地,有人开始夸我文章有些深度高度了、逻辑相对以前严密了,我想,这应该都是马哲的功劳。
! M* m+ O8 G2 E. E' j6 |& l! \" p J7 t( {
再回到征文,里面充斥了很多“比较、比对”,比如,将“三严三实”作风要求与党史上的“两个务必”、“艰苦奋斗”等作风规定相比,是纵向上的继承与发展。比如,分析严和实的辩证关系,分析反四风和反不严不实问题的区别。比如,将三严三实与铁腕反腐联系起来说,强调一防一惩,等等。这些比较、比对,就是我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实践。
2 G$ ?/ C* Y6 D7 q: _4 q
6 q% t/ d+ `% O, W" q# m4、关于征文各段的详细解读
3 p2 O) j3 k) d6 R" Z- E; J9 o' w4 W
& Y4 A' s0 T4 e9 i
碎语“三严三实”
( e5 s9 J. K' W% k: m% h
" e) l: {; p2 g; Y
“三严三实”是一项作风规定,不是一项活动。即便是在县处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央各级也从不说它是一项活动,而是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来安排。这是“三严三实”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区别之处。[开篇阐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与群众路线活动的区别,传达出一个信号:“三严三实”是一项经常性教育工作,不是阶段性活动。]
2 U4 o3 s6 l, q6 R8 u
+ q) |% I3 ]" Q% A3 t, e$ a0 ^6 e
在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党根据不同形势需要制定过多项纪律规定或作风要求,诸如“两个务必”、“艰苦奋斗”等等,很多纪律规定都已转化为党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三严三实”和这些纪律规定一样,是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从严治党等新常态提出的作风要求,是历史的产物,也必将和那些曾经的纪律规定一道,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之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留名史册。[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来分析三严三实作风规定与党史上其他作风规定的关系,强调一脉相承;分析三严三实所处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强调历史必然。这样写的目的,在于增加文章的历史底蕴、文化厚度。]
: p& S! q s7 ^( y7 c) O
% V: s5 n+ [! ?. Q1 \$ h ]( t+ V“三严三实”有其内在逻辑。严是达到实的前提、途径和保障,实是严的追求、目的和标杆。严是内在要求,指向客观世界改造,强调内化于心的思想自觉、精神追求、道德境界。实是行为取向,指向客观世界改造,强调外化于行的务实干事、扎实创业、谋求实效。先严而后能实,严以责实,严实相成,两者唇齿相依、共为一体。只有将严和实辩证统一于干部的思想改造和行为规范中,才算悟其真谛,才能践行到位。[阐述三严三实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对“严”、“实”的单独分析,更多的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剖析,论证其内在辩证关系,力求把三严三实的内在逻辑说清、析透。]
3 ]' m% V$ ^ r- c4 |% p
I* p. a! _' \ O8 k1 ~“三严三实”的核心在“实”,严的目的也在于推动干部“务实”,落脚到发展“实效”。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忠诚老实;就是思想上要实事求是,工作上要真抓实干,做人上要忠诚老实。“三严三实”与“重视实干、不让老实人吃亏”的选人用人导向脉络相通,殊途同归。随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渐次铺开,一股“实干”之风将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行。[这一段与上一段紧紧相承,上一段是两点论、综合论,那么这一段就是重点论、核心论,着重阐述三严三实的关键内涵,即“实”。在阐述三严三实关键内涵的时候,有意与选人用人导向结合起来一起谈,就好比举个例子,似乎更有血有肉些。]
3 Y8 `8 V+ x1 E, t8 t
& t1 s' g4 H# `* r$ V$ n! [1 q7 G
“三严三实”的观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体现。谋事要实,强调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动地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严以用权,强调用权为民。创业要实,强调创造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强调对人民忠诚老实。这些要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群众史观”的坚守和贯彻。“三严三实”所凸显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与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异曲同工。[这一段完全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论述三严三实,强调三严三实与马哲的契合性,从而突出三严三实的科学性、理论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以,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两个角度,举了一些例子。]
# v3 d$ F0 }& G
6 |( X( y: h3 D* P) X" _5 s“三严三实”,逆向来看就是“不严不实”。树立“三严三实”作风新要求,其矛头必然指向“不严不实”问题。“不严不实”与“四风”有其相通之处,都指向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指向干部的修身、用权、做人,指向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由反“四风”到反“不严不实”,彰显了我们党惩治作风问题的彻底性和加大作风建设力度的坚决性。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不严不实”是作风建设漫漫征途上的“新一站”。[这一段是反面剖析,重点剖析了不严不实问题与四风问题的关系。一方面,从内容上分析,强调不严不实与四风问题的相通之处;另一方面,把两者放在作风建设的大环境下分析,强调两者的前后继承。]
- A1 p8 n8 d8 L7 c: a4 u( B0 X) J; [3 C
“三严三实”与当下的铁腕反腐,一防一惩,相映生辉,聚合成作风建设的强大正能量。腐之生,根源在于“不严不实”。减少不廉洁存量,要以重拳铁腕拔除;遏制不廉洁增量,要靠“三严三实”良药诊治。在铁腕反腐和“三严三实”的共同作用、齐力发威下,不廉洁局势一定能够不断好转,一定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这一段阐述三严三实与铁腕反腐的关系,重点强调两者之间一防一惩、一软一硬的关系。]
, H" y/ W0 U( q* x
8 I" V( @$ e$ r4 ]' l8 a. B9 @6 P4 a& p, x" l) _: i
) j3 d! R& r9 u
6、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个人公文写作的想法。(其实很多想法在老秘网都能找到印证,不过用自己的语言和感悟来说出去,与大家交流切磋)
/ T2 a" Q2 V; F6 |6 i# J
* F- x7 |, o6 u+ e0 Y7 Z一是材料工作者应该是动手能写、落眼能审、下笔能改、开口能讲。
# z/ w n; y: c) z, M
[5 V* ]& _' Q# S二是材料工作者应该实施三大工程,即公文模板工程、资料建库工程、方法思路工程。(有了模板,能够应付一般性的、常规性的材料;有了资料库,胸中有素材,不怕材料来得急;有了方法、思路、技巧,便于在启发思路,从容撰文。)
! K$ P) I7 T% Q" N" n5 A" {/ d/ X+ f& M; `: @
三是材料贵在“三度”:高度,战略的高度、认识的高度;深度,理性的深度、辩证的深度;新度,创新的维度、文风的新颖。
/ B9 y. h( `8 u% l" ]$ w0 B& F0 V( ~7 \ j1 n! x8 ^
四是写公文,一入行就要做好长期准备,我给自己定下了12年计划:三年基本功奠定期、三年借鉴摸索成长期、三年巩固拓展提升期、三年井喷发展立言期。
& m& D! l* p: v4 X) F
% k! v" z8 b, y; ?五是材料工作者应具备三个本(前面已讲):资料摘抄本、写作随想本、写作备忘本。
; K4 M. B: R; k' W- Z' D- p# R
. w2 Z2 a: B3 J+ P六是写材料与改材料的感受:写材料的三部曲:钻进去——沉下来——走出去。改材料的三步骤:改角度——改逻辑——改语句。
& z( j) y8 ]; G* I& C5 \0 d% {
: k/ I* U7 v A基本就这些吧。除了分析了征文写作过程,也讲了一些自己公文写作的感受。很高兴与大家交流,不到之处,还请多海涵。谢谢!
0 y4 B' X- \: R# f# U9 [0 G2 R$ v+ J% D2 J; Y# c; u